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详细信息

学科势能向科普动能转化:高校新媒体地学传播的“地质信使”范式    

文献类型:会议论文

中文题名:学科势能向科普动能转化:高校新媒体地学传播的“地质信使”范式

作者:闫俊 张敏 杨梧

第一作者:闫俊

机构:[1]贵州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第一机构:贵州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会议论文集: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会议日期:20250418

会议地点:中国湖北武汉

语种:中文

中文关键词:高校科普;地球科学;新媒体平台建设

年份:2025

摘要:本研究基于"地质信使"公众号运营实践,系统探讨高校主导建设地球科学类新媒体科普平台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核心,结合网络民族志与大数据分析方法,构建了"政策驱动-学科支撑-内容创新-技术赋能"四维模型。建设实践中,平台积极响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政策导向,依托贵州"世界地质公园"资源优势,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历时三年完成从实验室信息平台(2022年)向专业科普平台的转型升级。通过建立"双师指导制"(专业教师+传媒导师)和"内容三审制"(学生初审、导师复审、专家终审),确保科普内容科学性与可读性的有机统一。截止目前,累计发布推文2000余篇,内容建构采取"三级矩阵"模式:基础层(矿物/岩石/古生物等学科知识)、应用层(宝石鉴赏/地质灾害防治/资源勘查技术)、价值层(地质精神传承/生态文明建设)。运营数据显示,传播效能在热点关联型推文、争议性议题以及弘扬科学家精神等主题表现较好,如哀牢山地质现象解读推文阅读量达46万余次。但同时需把握专业性与通俗性的表达平衡、热点响应与长效价值的定位平衡以及技术应用与人工创作的协同平衡等。揭示了高校在科普新媒体建设中的独特优势:(1)学科交叉优势形成"地质+传媒+教育"复合型团队;(2)学术资源库提供持续内容供给;(3)实践育人机制实现"科普创作+双创教育"闭环培养。未来将持续升级"四维模型",形成"TRIP"模式:技术赋能(Technology-enabled)构建智能创作系统,需求导向(Requirement-oriented)建立用户画像数据库,IP孵化(IP-incubation)开发虚拟数字人科普员,平台拓展(Platform-expansion)打造"公众号+短视频+研学营地"立体矩阵,计划构建"线上传播-线下体验"的立体化科普场景。同时,特别强调在AI时代构建"人机协同"内容生产机制,建立公众号为核心范围的地质知识图谱以提升科普内容的准确性与传播效率。本实践研究为高校科普能力建设提供可复制范式:通过整合学科资源、创新传播机制、构建协同生态,有效破解传统科普存在的传播力弱、持续性差等痛点,使账号关注人数增长率显著提升,验证了其推广价值。形成的"四维模型"与"TRIP模式"对同类平台建设具有参考价值,为新时代地质文化传播与科学素养提升提供高校方案。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版权所有©贵州理工学院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渝B2-20050021-8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40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